QQ图片20150605110146.png


在收集人体数据方面,当前的可穿戴健康追踪设备已经触到了“天花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提升空间就越来越小)。例如,Fitbit Charge HR和微软Microsoft Band等智能手环能够一整天持续追踪用户心率,提供极具价值的数据。但鉴于当前的技术,这些设备也只能做到这儿了。 现有可穿戴智能设备还无法“走进”用户的血液中。而创业公司Echo Labs可能是第一个将健康追踪推向一个新高度的企业。

新型可穿戴式原型机可以看穿皮肤检测你的血液

Echo Labs是一家从斯坦福大学下属孵化器Start X走出的小型创业公司。

Echo Labs利用两年时间开发出了一款智能手环原型,可检测血液中的氧气、二氧化碳、PH值、碳水化合物和血压等数据。其实Jawbone、Fitbit和苹果等也在开发类似功能的产品。但Echo Labs是第一个公布原型产品的厂商,尽管当前的原型看起来还显得有些笨拙。

虽然产品尚未做好上市准备,但Echo Labs的两位联合创始人32岁的皮埃尔-吉安·克布特(Pierre-Jean Cobut)和29岁的埃拉德·费博(Elad Ferber)已经收到了来自制药、生物科技、医疗科技和保险等领域公司,甚至汽车制造商的大量咨询,其中大部分对该产品持续监测血液成分的能力感兴趣。

克布特和费博最初计划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但Echo Labs只有一个三人团队,很难在短期内正式推出一款消费者产品。因此,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将该技术应用到当前其他健康追踪产品中。

Echo Labs的智能手环原型通过光和一种专属算法来测量血液成分。简而言之,它通过发射电磁波穿透人体组织,然后测量不同光频率的反射情况,以检测血液中分子的浓度。

联合创始人克布特称:“任何分子都会对某一频率的光产生反应。如果我们知道频率是多少,就可以检测出分子的情况。但分子的浓度越低,被捕捉到的难度就越大。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性质不同,因此可反射出不同的频率。每一种分子都拥有一个 光签名 。”

事实上,利用光来测量血液成分并也不是什么新概念。例如,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就是利用LED光来检测血液中的血氧水平。它根据分光光度计比色原理,利用不同组织吸收光线的波长差异来测量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不同,红光透过的数量和血液所吸收的红外线量也就会不同。

其中利用光学特征测量血液成分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噪音”。例如,如果走路时将指夹式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夹在手指上,它就会停止工作。这些“噪音”指的是外部光线、运动、人体毛发或肤色等因素。

当前许多公司都试图利用光和激光来解决这一“噪音”问题,尤其是在测量血糖水平时,因为它是人体的重要指标。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成功推出一款无创(不借助注射用针)测量血糖水平的产品。

甚至连苹果公司也在试图解决该问题。2013年底,苹果从加州公司C8 Medisensors招募了多名工程师和科学家。C8 Medisensors主要开发无创式血糖监测设备HG1-c。

科技新闻网站《Network World》作者尤尼·黒斯勒(Yoni Heisler)曾撰文,解释了苹果为何无法将血糖监测技术整合到Apple Watch智能手表中。简而言之,是因为这项技术过于复杂和庞大,尤其是对摄像头的要求十分苛刻,无法融入智能手表中。

目前,C8 Medisensors仍在为解决“噪音”问题而苦苦求索。同样,苹果也无法在一代Apple Watch整合血糖监测功能。但Echo Labs联合创始人费博却表示,Echo Labs开发的算法能够解决该“噪音”问题。无论用户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均能持续有效地测量血液成分。

费博相信,Echo Labs团队能在未来数年攻克血糖问题。而克布特将Echo Labs的算法称之为“能够真正净化信号的复杂数学和物理算法。”

费博和克布特2012年在哈佛商学院会面后创建了Echo Labs。他们当时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还不够“智能”,大部分设备仅限于追踪用户的步数。克布特说:“我们想为用户提供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他们可以依此采取相应的行动。”对于Echo Labs而言,如何将其技术整合到可穿戴设备中,并做到舒适和准确,是下一个重大挑战



智能界(www.znjchina.com)是中国首家专注于报道智能科技前沿的综合垂直门户,秉承“引领未来智能生活”的理念,持续关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机器人、3D打印、智驾等诸多科技前沿领域,提供最前沿、最时尚、最实用、最专业的硬件产品介绍、硬件评测、服务定制、最新资讯、圈子交流等服务,致力于成为最具价值的智能科技信息互动平台。

智能界【微信公众号ID:znjchina】【新浪/腾讯微博:@智能界】

 

QQ图片20150410113851.jpg

 

人已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已有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