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提高,产业的转型升级,“机器人”已经替换 “世界工厂”成为国内制造业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
大批企业进军机器人市场,试图在这场热潮中分得一杯羹。毫无疑问,科技新浪潮背景下的机器人正在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刘进长和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世强均表示,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
40个产业园区与36个重点城市布局机器人产业
在全国层面,和机器人相关的全国有40个产业园区,36个城市是重点城市?
刘进长:这个数据没有完全统计,但是和机器人比较密切的直接间接的企业有4000多家,而且每年有300多家企业新增。新松和博世都是新上市的,有30-50家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引进技术等方式开始涉足这些行业。
目前,国内机器人的企业在不断地增长,政府也非常重视,比如艾伯特,去年才成立,今年产值已经做到3个多亿了,大江公司,去年产值5亿,今年产值20多亿。
目前做机器人的企业很多,会不会导致市场过热和恶性竞争?
刘进长:目前制造业整个经济形态处于低端状态,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成本提升,很多行业做的是亏本生意。除了用人的成本在不断地提升,能耗污染、环境和人的安全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制造业没有很高利润的东西,他们在整个产业链中争取了较多的资源,无论交通、医疗、通信,都是发展机器换人的未来方向。
实业和虚拟产业相结合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现在国内每万名制造业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中国只有23台,这个数据说明国内真正的机器换人空间还非常大。
朱世强:任何一个高新技术的发展,都有一个开始的成长,然后到大家跟进,最后趋于理性的过程。但是总体评估,我觉得外界看来很热的机器人产业情况,其实完全没有过热,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过热就是过度投资,形成过剩的产能,最后造成过多的产品。
很多现在还把机器人当作科幻片中的一种场景,但是要把它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尤其是当作一个替代人的装备的时候,我们的认识是不到位的,所以在短时间内导致公众对它的认知产生偏差。
相对于以前,现在短时间内,许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来,给外界造成这样一个市场过热的印象。其实,国内的机器人行业还是处于爬坡阶段,我们还是需要思考它的未来走向、需求规模。
在我看来,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特征之一。不怕竞争,怕的是无序竞争和在其中的盲目竞争。目前我们的很多制造业还在成长阶段,无非就是被国外的装备抢占了市场,面对的更多是国外的企业,如何在与他们的竞争中取得相对的优势。
缺乏核心部件 国内机器人发展受限
在机器人行业中,国内企业的瓶颈在哪里?
刘进长:国内原创性的技术能力不行,比如机器人行业的核心部件减速器这个东西很复杂,国外买进一套减速器,和卖给我们的一套减速器价格差好几倍,所以我们的零部件都比人家高,做出来的机器人的成本也比人家高,但是技术又比人家弱,那谁要买呢?
实际上,我们制造出一台机器人的成本比国外高很多,但是我们还得卖得比人家便宜,处于一种很被动的状态。
而且像六轴通用机器人还是四大家族(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占主导的,他们主要是做汽车行业的,像那种125和250公斤的快速移动的机器人,我们国内还是没有做到。
朱世强:目前,除了机器人的本体,我们最受制的有两个,一个是减速器,一个是伺服电机。但是事实上,我们还有更基础性的传感器的问题,还有智能化的设计问题。
涉及我们的一些基础零部件,温州一些企业越来越接近成熟的程度,比如我们在做控制器方面,基础还是不错的。但是机器人涉及很多方面可能是某个企业擅长某一方面,但是到最后集成的时候,还是有技术问题、生产制造的问题。
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涉及整个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商和下游系统集成商三个层面。国内企业哪一块比较欠缺?
刘进长:其实国内哪一块都有问题。现在系统集成能力比较弱,现在用10台机器人同时来做一个事情的时候,整个节拍的控制,都不是一台机器人能解决的。一个控制系统,一条线,250台机器人同时运作的时候,每个机器人都能控制好,这个难度就比较大。
朱世强:其实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可能这个产品在实验室的设计非常完美,设计出的样机性能完全可能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准,但是到规模化生产的时候,可能状况就不一样了。材料问题、基础加工能力问题、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国内的机器人产品产业化的过程会不会比国外的难度要大?
朱世强:这个也未必。国外机器人的发展,也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过程,现在我们是走在人家的成熟的道路的基础上,拿我们现在试验阶段的东西,去和人家做得非常成熟的东西比,劣势自然明显。
但是机器人涵盖的范围很广,除了作为生产装备的机器人,还有服务机器人、特种装备和军用机器人,我们和国外差不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就看我们怎么走这条路了。
一些企业反映,机器人从生产到使用的过程还是蛮困难的?
朱世强:首先,通用机器人的作业情况有一些特殊领域的要求,但实际的应用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所需要后期加装一些辅助设备,而这些辅助设备往往是非标的,难度较大。
第二,在应用过程中,使用者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准来应用这类装备。而我们现在的应用者,往往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的生产反过来对机器人的要求,浙江省的很多企业生产的规格品种很多,而机器人呢,通过是编程实现,当你变化的时候,里面很多控制的东西需要变。
拉动5倍相关产值 机器人能否重塑中国制造?
是否可以理解为,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对其他的配套设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机器人行业其实可以带动一系列配套行业的发展?这个后面的市场规模巨大?
朱世强:可以这样说,业内有一个评估,机器人的产业会拉动1:5的相关产值。比如我100万元的一个机器人生产出来,可能就可以前后带动500万的产值。
我大概在五六年之前就做过判断,服务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会超过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总的市场容量会大于工业机器人。具体发展速度已经验证了我的说法,具体什么时间很多专家也有预测,大概到2017年民用机器人产值可能会超过工业机器人的产值。
在全国层面或者浙江层面,哪些行业是机器人发展的重点行业?
刘进长:由于汽车产业和机器人产业质量的一致性,所以汽车行业中用了将近一半的机器人,无论从汽车的零部件还是从整车出发,都需要用到机器人,汽车行业30万辆汽车,至少得有600多台机器人,包括零部件和整车。
还有陶瓷、卫浴行业,比如说水龙头的磨削,磨削的时候金属的粉末对人的身体有坏处,当时在我国的福建的中宇集团去看的时候,一年40亿的产值,确确实实最好能使用机器人。
朱世强:各行各业都有,浙江省最大的特点就是块状经济,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行业特征,也有不同支柱产业,比如杭州,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机电的加工,像宁波,家用电器的生产,像金华,五金汽车配件等等。
浙江推动“机器换人”的主要动力?
刘进长:首先这是符合浙江省的发展阶段的,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除了广东、江苏之外,浙江排第四。浙江推行“机器换人”,是因为它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进入了这个阶段。其次,浙江机器换人也是符合国内大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
朱世强:首先,浙江的产业发展状况,其实已经到了一个非转不可的阶段。第二,浙江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省份,有一段时间外来务工人员非常多,最多的时候在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达到2500万,但是现在很多地区,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了,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导致浙江的招工难问题。
所以,总的来说,一个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有一个是劳动力发生拐点的现实,共同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评论列表(已有条评论)
最新评论